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9日讯(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跃)6月8日,深圳国际会展中心,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座无虚席。在主题为“从新时代考古成果看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”的第一单元中,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历史学部主任,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率先登台,发表了题为“新时代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形成“的主旨演讲,并主持学术对话交流。
王巍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,最近十来年,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。
他接下来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全称是“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”,是继国家“九五”重点科技攻关项目——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之后,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、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。王巍曾经担任项目执行专家组组长。
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2002年开始经历了5个阶段。2013年至2018年是第四阶段,现在正在进行第五阶段。”据王巍介绍,他们秉持“多学科、多角度、多层次、全方位”的理念,多学科指涉及学科多达20多个,多角度是指包含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多个角度,多层次,指既要研究历史上的社会最顶层,也要研究中层,尤其是基层之间的相互联动;全方位,就是指不仅研究某一个具体区域,还要把中华文明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研究。
“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,是中华文明究竟何时形成的?是否具有五千年历史?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?为何会经历这样的过程?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?”
“中华文明是万年奠基,一万年前栽培农业出现,定居村落形成,在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六千年的陶器,出土了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,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;八千年起步,农业初步发展、精神生活日益丰富,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;六千年加速,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化,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开始出现;五千多年进入,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出现、社会分化显著;四千年王朝建立,开始中原地区的引领局面。“
演讲的最后,王巍说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的,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,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。